廣州車展作為年末的重磅車展,近年來影響力不斷提升,特別是現場成交量也是素來較大,成為各家汽車企業沖刺全年目標的絕佳之地。2013年前10個月,中國汽車銷售1781.58萬輛,同比增長13.47%,今年中國汽車銷售鐵定過2000萬輛。
“繁華褪去,隱憂漸顯”。2013年中國汽車銷售市場高速增長的背后,卻是汽車產品投訴高居不下。來自國家質檢總局數據,今年前三季度質檢總局共收到汽車產品缺陷投訴13313例,比2012年同期增加5523例,增長70.9%。
與以往多次大型車展一樣,本次廣州車展上再次有消費者沖向車企展臺維權的事件。11月22日,兩名男青年打著“坑爹的路虎,買三個月新車,發動機漏機油,售后服務很差……滾出中國,學好服務再來”橫幅出現在路虎展臺進行維權。
在中國,無論是豪華車消費者,還是經濟型汽車消費者,在面對財大氣粗強勢的整車企業和經銷商時,都面臨著汽車維權難的現實。汽車從生產到流通涉及工商、質檢 等多個部門,多頭監管雖有利于各司其職使得監管更加專業化,但也增加了溝通成本,降低了工作效率,分散了執法權力,難免出現“誰都管,誰又都不管”的現 象。
反觀歐美國家,涉及汽車缺陷投訴方面的法律健全,責任部門對于涉及消費者利益的取證調查不遺余力,對于有質量問題的汽車企業更是重拳處罰。這也導致了汽車質量問題剛被反映出來,就能受到車企的重視,并積極解決與溝通,還汽車消費者合理的權益。
早 在2010年,歐洲為打破4S店售后服務壟斷,降低消費者養車成本,出臺了《歐洲汽車售后服務市場競爭新法規》(簡稱《歐洲新規》)。根據《歐洲新規》, 汽車制造商要一視同仁地向維修服務商提供原廠配件和技術信息;各品牌汽車在質保期內的維修、保養不得指定特別服務商。據歐盟測算,此舉將為消費者節省 40%左右的日常汽車維修及養護費用。
在中國,由于2005年出臺的《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》間接造成了汽車廠家壟斷了汽車銷售和渠道,經銷商在銷售利潤很薄或無利可圖的情況下,人為抬高售后保養費用,使得消費者被迫接受其高昂的零配件費用。
比如,目前在汽車維修保養手冊中都規定,車主如沒有按照《用戶使用手冊》或《保修保養手冊》的規定去廠家授權的品牌4S店或特約維修站進行免費強制保養,將視為用戶自動放棄保修權利。此后即便在質保期內,車輛遇到任何質量問題,4S店不予免費維修。
以上這些都為廠家和經銷商牟取超高的售后保養利潤提供了便利,4S店甚至利用消費者對車況不了解以及對4S店的信任,增加不必要的保養、維修項目,以副廠件充當原廠件銷售,或是在維修中偷工減料等。
當前,中國汽車市場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,伴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,汽車廠商的整體水平在提升,但其對產品質量和服務方面的重視程度仍然遠遠不夠,再加上消費者對于汽車產品質量要求愈加苛刻,雙方產生矛盾也很正常。
筆者認為,在面對汽車產品問題時,汽車廠商與消費者都應該理性對待。作為強勢方的汽車廠商應該勇于承擔責任,而不是利用法律的漏洞和空白,敷衍或踐踏消費者的權益;消費者也應該拿起法律和輿論的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。
與此同時,汽車行業監管部門也要協助建立健全解決糾紛的機制,拓寬維權渠道,合理解決爭議問題,降低消費者的維權成本,特別是有針對性地出臺法律法規,幫忙消費者維護自己的權益。
上一篇:日系車企明年將迎來真正挑戰
下一篇:自主品牌要展現實力非湊熱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