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用過節的心態過3·15
來源:新快報 作者:佚名 日期:2013年03月13日 字體大?。骸?a href="javascript:void(0)" onclick="doZoomFont(1)">大
中 小】
中國人喜歡過節,春節、元宵、中秋、重陽……踩著節點走,很快就能過完了一年。當然除了傳統節日,我們還有植樹節、勞動節、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現代節日。
過節有個特點,那就是熱熱鬧鬧地過,過完咱就拋在腦后。對于傳統節日,一年熱鬧那么一回挺好的。但是,對于個別現代節慶,這樣的過節法就有點違背初衷了。
比如,我們過兩天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日,如果當成一年一度的節日過,或者“劫日”過,那就徹底變味了。最近,跟一位在車企做公關的朋友聊天,他抱怨說每到3月份就特別緊張,“擔心出問題,隨時準備危機公關”。相關政府機構、社會組織、媒體也趕著3·15這個檔期,希望能抓出個別典型。按照每年的慣例,3·15一過,一切又歸于平靜。企業公關歇了一口氣,監督機構也緩了下來。
這種過節的思維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的成立初衷違背甚遠。如今的3·15更像一個“關”,只要能過關,那就萬事大吉,對于構建更加健康的商家消費者關系沒有太多益處。
在我看來,商家和消費者的關系就像拔河的兩方,不斷地拉鋸、角力,有時候中間的紅點往你那邊靠近一點,有時候又往我這邊靠近一點。而管理者、媒體、社會組織則像是一個裁判,為平衡雙方的實力差距不斷調整游戲規則。
這么多年來,在汽車行業的這場拔河賽當中,消費者一直處于下風地位。無論是汽車“三包”政策還是缺陷產品召回條例,一拖就是十年。汽車消費者在維權方面一直舉步維艱。如果商家和監督者還一如既往以“過節”、“過關”的思維去看待3·15的話,汽車消費者權益提升的道路依然會是漫漫征途。
不過,中國汽車消費者的人數正日益增多,維權意識也在逐步提高,商家要想再以強欺弱也沒那么容易了。無論是“裁判”還是商家,也應該清楚地明白,如果消費者一撒手不樂意玩了,其他玩拔河的人也全部要出局。
[責任編輯:sasa]
發表評論(只顯示最新5條。評論內容只代表網友觀點,與本站(
都市風汽車網)立場無關?。?/div>